行业资讯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近日,在石家庄举办的石家庄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科院战略合作系列活动——畜牧科技创新交流会议上,李俊雅研究员从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存在问题与趋势、政策导向与策略三个方面对肉牛产业发展形势和政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2024年全球牛肉生产量约为6139万吨,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南非、中国、印度等地。
从2014年到2024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牛肉产量和消费量同步增长,2024年牛肉总需求量大于牛肉总产量,有近300万吨的缺口,牛肉市场呈刚性需求。
2024年中国进口牛肉国家主要包括巴西、阿根廷、乌拉圭这三个南美国家,其中从巴西进口134万吨,占比47%;阿根廷进口59.5万吨,占比21%;乌拉圭进口24.4万吨,占比8%。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国也在中国进口牛肉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
2024年我国肉牛存栏量已经达到了将近一亿头,出栏量达到了5099万头。我国肉牛养殖已形成中原、东北、西南、西北四大优势肉牛产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快速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政策力度加大,肉牛养殖产业分布发生了变化。总体来看,我国肉牛养殖产业呈现出逐步向东北、西北和西南优势区转移的趋势。
除去西藏和青海以外,华北、东北、西南、西北等地牛肉产量都比较高。
东部沿海是主要消费区,华东华南地区的消费量几乎占到了全国的一半,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对牛肉的消费量越大。
我国肉类的消费方式也很独特,中国人更喜欢热鲜肉,因此中国牛肉分级标准的制定不能照抄照搬外国标准。
尽管这两年我国的经济受到了影响,但我们的牛肉消费量却逐年上升,我国牛肉的消费潜力还很大。
我国缺乏优质高效肉牛品种,胴体重落后世界先进水平33%,料肉比落后世界先进水平18%。
中国肉牛养殖成本已经达到了14500元,远高于巴西7000元和美国的12175元,而且中国大量进口的是巴西牛肉,对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具体表现产业链条长,整个肉牛产业的养殖、加工、销售、餐饮之间没有必然的利益联系;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利益分配不均衡,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不能有效指导生产、市场和消费。
从肉类消费方式供给来看,热鲜肉长期是我国肉类消费的主体方式,占比约为60%,而国外以冷鲜肉为主,因此国外的标准并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需要一套自己的体系。
雪花牛肉市场占比低。据粗略估算,目前我国雪花牛肉每年消费量约为16万吨(约占总消费量的1.6%),其中大约超八成依靠进口,国产雪花肉不到两成。高端牛肉主要集中于一线城市中高端餐饮和精品零售渠道。
通过灰色渠道进来的牛肉和活牛、走私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肉牛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是消费降级,经济形势下行,消费者对牛肉信心不足。
二是牛肉进口量增加,对市场冲击较大。2024年牛肉进口量超过我国牛肉产量的三分之一,进口牛肉的冲击对部分养牛者造成“养牛不赚钱”的恐慌心理,造成集中性出栏的现象,部分地区出现了集中出栏母牛的情况,这将影响未来产业发展和整体产能。
肉牛产业缺乏资源、环境、市场、消费的协调统筹,缺乏站在国际视角上的规划和布局。
面对以上问题,要有一个基本认知:我国肉牛产业短期内尚不具备和发达国家硬拼竞争力的条件。
一是资源禀赋不足。人均耕地面积低、人均草原面积少、生产成本高。
二是政策保障不足。发达国家支持肉牛等畜牧业生产的补贴资金多且稳定,加上金融、保险、环保等政策支持。日本对养牛者有20年期的贷款。
三是缺乏符合中国市场的牛肉分级标准体系,难以做到优质优价。
面对肉牛产业现状,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做?
近年来,我国牛肉进口猛增,在国内产能增加、消费转弱的情况下,大量逐利性非必要进口拉低国内市场价格,活牛价格急转直下,国内“需求红利”变成了进口牛肉的利润。
首先,要有效控制过量进口、稳定基础产能、提升产业素质,为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的肉牛产业争取时间、留足空间。
其次,长短结合推动我国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支持政策需持续加力,打赢肉牛产业纾困攻坚战,加大牛肉走私打击力度;加紧落实基础母牛扩群提质等纾困政策,稳住优质母牛产能,稳定养殖信心;实施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集成推广一批提质节本增效实用技术;修订国产牛肉质量分级标准,加强牛肉消费宣传引导,带动国产牛肉消费;练好产业内功,打好肉牛高质量发展持久战、提升产业、品质、品种和品牌竞争力;优化产业布局、资源、环境、土地、平衡国际国内市场。
最后,要用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升级,开展降本增效、技术研发和实施国家肉牛产业振兴政策:鼓励肉牛良种繁育、智能养殖、标准化管理等,提供财政补贴和技术支持;优化土地和环保政策;鼓励发展草牧结合、循环农业,提高产业可持续性。